健康知识网 > 健康知识 > 健康知识 > 哪个阶段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降低胃癌风险。医生告诉你实情

哪个阶段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降低胃癌风险。医生告诉你实情

发表日期:2020-06-22 14:45 | 来源 :原创整理 | 点击数: 次 收听:

幽门螺杆菌自1983 年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活检组织中被分离,至今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在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随着检测人数与治疗人数的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有一定下降趋势,但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依然高达 40%-60%,且多数地区人群感染率在50%以上,20岁以下人群的感染率更是高达37.1%,高感染率也带来了各种胃部疾病。诸多胃部疾病中,胃癌的发生发展对我们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那么,何时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有效降低胃癌风险呢?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幽门螺杆菌主要经口传播,一旦感染几乎不能自愈,目前已被认定为感染性疾病。感染幽门螺杆菌以后,所有患者均可出现慢性活动性胃炎,大约 15%-20%的感染者可能会出现消化道溃疡,大约5% -10%的患者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不到 1%的患者可出现胃癌、胃黏膜相关组织淋巴瘤。在幽门螺杆菌所致胃部疾病中,胃癌是最受关注的胃部疾病,其发病率已高居恶性肿瘤第 2位。目前,幽门螺杆菌已被证实是胃癌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从定居在胃黏膜至进展为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会经历五个阶段,通过根除幽门螺杆菌,前四个阶段有机会消除或降低胃癌发病风险。

第一阶段为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定居在胃黏膜,通过产氨与空泡毒素、炎症反应、免疫反应等引起胃黏膜损伤。在病程初期,胃黏膜损害位于浅层,称为浅表性胃炎。浅表性胃炎患者通过根除幽门螺杆菌几乎可消除胃癌风险。

第二阶段为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患者病变由浅入深扩展,累及固有腺体,导致固有腺体数量减少,胃黏膜萎缩变薄,大约 5%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可出现胃黏膜萎缩。在该阶段根除幽门螺杆菌可延缓胃黏膜萎缩的进展,部分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可逆转胃黏膜萎缩,一定程度上可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但却不能消除相应风险。

第三阶段为肠上皮化生。在胃黏膜萎缩病变的基础上,胃黏膜上皮细胞中出现与肠黏膜相似的组织时,这种病理改变称为肠上皮化生,这种病变与肠型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与单纯萎缩性胃炎不同的是,肠化生一旦出现几乎不可逆转,此时只有通过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延缓肠化生的进展,降低胃癌发生风险。

第四阶段为异型增生。异型增生又称上皮内瘤变,属于癌前病变,有轻、中、重三度之分。轻度有机会逆转为正常,中度及以后逆转的几率逐渐下降,癌变风险逐渐升高。高度异型增生的患者,即使切除了病变组织,其它部位的胃黏膜也可能演变为胃癌,此为异时性胃癌,但通过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可降低异时性胃癌的发生风险。

第五阶段为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由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这一模式发生而来的为肠型胃癌,占胃癌的绝大多数。由于胃癌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因此不易发现,出现相关症状或体征时,通常已进展到中晚期,预后较差。

部分患者可能会问:同样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为什么部分患者会发展为胃癌呢?感染幽门螺杆菌以后,是否进展为胃癌与多种因素有关,幽门螺杆菌菌株毒性、感染者遗传基因、其它环境因素(如高盐饮食、腌制食物、烧烤、水污染)等,均可影响病情的转归。但在胃癌的致病因素中,幽门螺杆菌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根除幽门螺杆菌以后,则可降低胃癌风险,因此即使只有不到 1%的患者可能出现胃癌,但原则上感染者均应行根除治疗。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中,根除治疗受益最大的人群为未发生萎缩性胃炎与肠化生的患者,在这之后,根除幽门螺杆菌虽然可胃癌风险,却不能消除胃癌的发生风险。

小编推荐:
中期阶段的肝癌患者应该
预防胃癌:除了根除幽门
吃进去的抗生素,怎么知
大便粘马桶?身体貌似出

养生热点:

相关养生资讯

养生专题

栏目排行

  • 常识
  • 饮食
  • 运动
  • 中医
  • 保健
热点推广
养生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