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网 > 健康小常识 > 精神疾病的这些误区该纠正了

精神疾病的这些误区该纠正了

发表日期:2020-06-23 17:29 | 来源 :原创整理 | 点击数: 次 收听:

  创意图片/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精神健康是人体健康的重要部分,精神疾病的范畴比较广泛,除精神分裂症等重症疾病外,还包括睡眠问题、焦虑、抑郁等。

   北京市精神卫生保健所常务副所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社区防治科科长、主任医师闫芳指出,精神疾病患者就诊率不高,部分患者及家属对到精神专科医院就诊有排斥心理,大多数人也不愿承认自己患有精神疾病。其实,不少精神疾病患者经过治疗都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和状态。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可在社区接受康复管理

   精神疾病是以心理(精神)活动(指感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活动)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一大类疾病。简单地说,就是知、情、意某一方面出现问题或异常。

   国家卫计委2015年发布的《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指出,我国未来需积极推行“病重治疗在医院、康复管理在社区”的服务模式,鼓励引导社会资源提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

   目前,这样的服务模式正在形成。北京市精神卫生保健所常务副所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社区防治科科长、主任医师闫芳表示,针对包括精神分裂症等在内的重性精神疾病,在医院完成急性期治疗后,还需要在社区接受进一步治疗。在北京市,目前从医院到社区的通道已经相对完善,患者在医院就诊后,可以回归社区,社区也有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可提供社区服务和康复训练。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社区康复体系正在建立

   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马弘教授表示,目前我国医院社区一体化精神卫生服务体系通过十多年的建设已经覆盖全国,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社区康复体系正在建立中,“重院内治疗、轻社区治疗”的态势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精神分裂症的全程治疗和康复模式,主要是要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一个连续的、全面的医疗服务;服务场所不仅仅是在医院,还包括社区。只有社区服务不断发展完善,社区康复与医院治疗有效地衔接起来,才能真正地实现连续的、全面的服务。近年来,我国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区康复模式探索中已取得了较大进步,北京、武汉、上海和杭州等地已开始积极尝试社区康复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闫芳介绍,有些人对精神疾病抱有回避、排斥感,不愿接受社区提供的康复服务。

   ■ 误区阐释

   对精神疾病的认知方面,不少人甚至患者和家属,都存在一定的误区。

   × 精神疾病就是精神分裂症

   √ 失眠、抑郁问题等也是精神疾病

   到精神疾病专科医院就诊的,也并非都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我们医院的门诊患者中,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比例约为30%,其余则为抑郁、焦虑、失眠等。”闫芳表示。

   “大多数人不愿承认自己精神方面有问题,还有人认为自己的症状是因为近期太累,休息几天或忍一下就过去了。”闫芳称,有些人缺少精神疾病知识,在出现症状时没有及时就诊;有些人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偏颇,担心被周围人歧视等,不愿去精神疾病专科医院就诊。

小编推荐:
冬季注意防控季节性流感
社区合唱有助心理疾病康
呼吸方法不当 易致嗓音疾
6岁儿童突发疾病 航班备降

养生热点:

相关养生资讯

养生专题

栏目排行

  • 常识
  • 饮食
  • 运动
  • 中医
  • 保健
热点推广
养生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