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网 > 健康知识 > 健康资讯 > 民营医院进医保十年:“玻璃门”之后还有“玻璃门”

民营医院进医保十年:“玻璃门”之后还有“玻璃门”

发表日期:2019-06-12 14:25 | 来源 :原创整理 | 点击数: 次 收听:

作者:卜艳

开业两年后,位于北京回龙观地区的京都儿童医院于2017年12月20日开通了医保。

自此,医院的发展向前迈进一大步。京都儿童医院行政院长刘强告诉八点健闻,未开通医保前,医院的患者量有限,运营压力不小。开通医保后,患者量出现30%左右的增长,单日门诊量最高时能上千。目前,京都儿童医院的医保患者约占一半,另一半属于自费患者,商保的服务还在筹备中。

作为北京为数不多的三级民营医院,京都儿童医院进医保的过程相对顺利。对相当多的非公医疗机构来说,医保并不是一道轻松就能跨越的门槛。公立医院自打出生起,就是天然的医保定点。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民营医院则要过五关斩六将,才能拿到医保定点的资质。

对民营医院来说,医保资质是一份政府的信任背书。有了这个背书,才能引来更多患者。上海非公医疗协会会长闫东方认为,“有没有医保,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决定一些民营医院的生死存亡。”

事实上,“医保准入上要对非公医疗机构一视同仁”,这是10年前就已提出的政策。但至今,包括多点执业、医保资质等仍是横在很多非公医疗机构发展面前的一道玻璃门。

比如非公医疗机构开业时间必须满一定时间;只允许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成为医保定点,营利性的则被排除在外;因当地医保定点机构数量满额后,不再审批新的医保定点机构等。

有学者在调研中发现,在医保问题上对公立、民营医院区别对待,和一些主管部门的思维定势有关:公立医院的责任之一是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本身就是保障基本医疗服务的医保对其覆盖,顺理成章;而民营医院的出发点并非基本医疗,主要是为那些有不同层次医疗需求的患者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在这一思维定势之下,不少地方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以“已经满足了百姓多层次就医条件”为借口,不给民营医院进入医保定点医院的机会。

近年,国家层面的医改力推医保公平覆盖。在医保定点的管理方法上,由自上而下的审批制管理,演进为医保与医院之间协商谈判的协议管理。在北京、上海、广西、青岛等多个省市,民营医院进医保的“玻璃门”已逐步破除。

然而,在跨越了这道“玻璃门”之后,不少社会办医机构仍面临协议管理的规则不确定性问题,玻璃门之后仍有玻璃门。而在另一方面,医保管理机构也面临民营医院出现大额骗保的问题。政策放开的趋势已定,但执行细节将决定成败。

从行政审批到定点协议管理

社会资本办医大规模兴起,始于2010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即58号文。58号文提出,“需要调整和新增医疗卫生资源时,在符合准入标准的条件下,优先考虑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将符合条件的非公立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

小编推荐:
先声药业与博鳌恒大国际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2021DIA年会丨中国新药研发
智飞生物、人福医药创新

养生热点:

相关养生资讯

养生专题

栏目排行

  • 常识
  • 饮食
  • 运动
  • 中医
  • 保健
热点推广
养生图片